技术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荧光定量真菌毒素检测仪在粮食安全中的应用实践

荧光定量真菌毒素检测仪在粮食安全中的应用实践

更新时间:2025-10-13点击次数:196
  真菌毒素是粮食安全的“隐形杀手”,常规烹饪难以破坏,长期摄入会致肝损伤、免疫抑制甚至致癌。荧光定量真菌毒素检测仪依托免疫层析与荧光信号分析技术,以快速、精准的检测能力,贯穿粮食“产前-产中-产后”全链条,成为安全管控核心设备。
  在种植与收购环节,该仪器可实现“地头快检”。小麦、玉米等作物收割前,种植户或收购商用便携式设备现场采样,10-20分钟内即可判断籽粒是否受玉米赤霉烯酮、赭曲霉素污染,避免“毒粮”流入后续环节。某产区曾通过该仪器筛查,提前剔除20吨霉变小麦,减少种植户经济损失,还为田间病害防控提供数据支撑。
  仓储与加工环节,仪器发挥“动态监测”与“质量把关”作用。粮食储存时,因温湿度异常易滋生曲霉,产生黄曲霉毒素。粮库用其分层采样检测,结合温湿度数据建立预警模型,曾及时发现50吨超标玉米,避免整仓报废。加工企业则针对原料、半成品、成品全流程检测,某饲料厂通过它检出玉米赤霉烯酮超标,及时更换原料,规避下游养殖损失。
  流通与监管环节,仪器是“快速拦截”与“应急响应”的利器。批发市场、商超及口岸需应对多批次粮食,仪器支持多毒素同时检测,下限低至0.1μg/kg,满足国标与国际检疫要求。某海关曾用其检出进口花生黄曲霉毒素超标,依法退运;面对“霉变大米”舆情时,监管部门携带设备现场抽检,2小时内出结果,快速回应公众关切。
 

 

  应用实践中的关键注意事项
  为确保荧光定量真菌毒素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准确、可靠,在应用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3点:
  1.样品前处理:确保代表性与纯度
  采样需遵循“随机、分层、等量”原则:例如仓储粮食需在粮仓的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5个点位,每层(上、中、下)各取1kg样品,混合后缩分至100g,避免因采样不均导致“漏检”;
  样品需去除杂质与霉变粒:粮食中的泥沙、秸秆等杂质会干扰荧光信号,霉变严重的籽粒需单独挑出(此类籽粒毒素含量较高,可能影响整体检测结果),确保检测样品为“均匀、纯净”的籽粒或粉末。
  2.仪器校准与质量控制
  定期用标准品校准仪器:每批次检测前,需用已知浓度的真菌毒素标准品(如黄曲霉毒素B₁标准品,浓度5μg/kg)进行验证,确保仪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;
  设置空白对照与阳性对照:空白对照(不含毒素的粮食样品)用于排除试剂污染,阳性对照(含已知浓度毒素的样品)用于验证检测流程的有效性,避免因试剂失效或操作失误导致假阴性/假阳性。
  3.数据溯源与合规性
  检测数据需全程记录:包括样品信息(来源、批次、采样时间)、仪器参数(检测时间、试剂批号)、检测结果(数值、是否合格),确保数据可追溯,满足食品安全“全程可查”要求;
  仪器需符合国家标准:选择通过《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器通用技术要求》(GB/T 38164-2019)认证的产品,避免使用未合规仪器导致检测结果不被监管部门认可。